临州杏花巷有个铺面,阳光充足,门前干干净净,无任何遮挡,一眼看过去便知是个好位置。
周边是个小集市,许许多多人都会路过这里,还处在衙门必经之路上。
但奇怪的是,这么好一个铺面,居然到现在还是空着的。
沈黎站在铺面前,抬头打量着,又进门绕着走了一圈,满意的点点头。
大堂非常宽敞,日照充足,更巧合的是,上一任主人也是个开食肆的,里头还留下了许多空桌椅,只要打扫一番就能用。
大堂后头还有个院子,能住人。
沈黎满意的不行,她走到门口,问牙人,“这么好的铺子,真的只要三百两?”
那牙人笑道,“姑娘,不瞒您说,别看这铺子这么好,却是个邪门的,无论开什么店,总是不过一月就倒了,这不,上一任在这开了个食肆,一个月都没到,坚持了半个月就关门了,姑娘,要不还是换个地方?”
牙人倒也是个实诚的,将这家店的情况说的一清二楚。
沈黎却也不怕,她从怀中掏出一个钱袋递给牙人,“我买了。”
牙人见他说的这么清楚,沈黎还要买,便也不再劝,他将钱袋子收好,拱手道,“恭喜沈姑娘。”
沈黎摆摆手,“对了,还劳烦您帮我叫几个婆子小厮,帮忙打扫一番。”
牙人答应下来,“这个不是问题,不知姑娘何时方便?”
沈黎看了看天,“那便巳时初吧。”
送走牙人,沈黎将门关好,她还得去客栈收拾一下行李。
铺面隔壁是一个卖米面的铺子,掌柜姓林,这会儿见沈黎往外走,连忙叫住她,“妹子,妹子。”
沈黎扭头,见是一位穿着青布短褂的妇人,“可有事?”
林掌柜朝她招了招手,沈黎依着走过去。
林掌柜压低声音,“妹子,怎么买下这间铺面?
可是那牙人诓骗与你?”
原是这事。
沈黎有些感激的朝她笑笑,“牙人将这铺子情况说的很清楚,只是我囊中羞涩,再加上这铺子位置确实是好,里头的桌椅也都能用得上,这才买了下来,这后头还有个院子,也不用额外再单独租一间屋子。”
“这倒是。”
见沈黎心中有数,两人又聊了几句,恰好这会儿有客进来,林掌柜朝沈黎说了句以后有事可以找她帮忙,这才去忙着待客。
沈黎心中妥帖,见她忙着,也不再打扰,动身往客栈去。
将行李收拾好,沈黎退了房,瞧着离巳时初还有一些时间,便往西市走去。
西市离她的铺子不远,只一条巷子的距离,这儿汇聚着许多五湖西海的客商。
临州是大渊朝最大的贸易城市,远道而来的胡商会在这售卖一些家乡的特产,西市便是专为这些胡商准备的市集,胡商想售卖产品,就只能在西市。
沈黎逛着逛着就迷了眼,在买下一盏琉璃杯之后,才想起来还有事,眼见巳时初己过,沈黎急急忙忙的往回赶。
一到铺子,就见到几位妇人和小厮站在门口打量,沈黎连忙迎上去,“真是对不住,在外头逛花了眼,来迟了。”
为首的是一位面目和蔼的妇人,见她诚恳,心头的不满也稍稍消退,笑道,“想必是去了西市吧,我当初第一次去那,也忘了时间呢。”
沈黎将门打开,也回道,“确实如婶婶所说,这回还没逛够呢,还想着下回再去,不知婶婶如何称呼?”
“我姓汪,不知东家如何称呼?”
汪婶子跟着沈黎进门,边说边打量着大堂。
“婶婶叫我沈黎就好。”
沈黎将背上的竹篓放下,看汪婶子打量,便主动说道,“这些桌椅看着还新呢,清洗一下即可,还请婶婶带一两个人跟我来后院。”
汪婶子让小厮留在大堂打扫,自己带着几位妇人跟着沈黎来到后院。
后院是个重活,不知前主人是怎么搞得,将一些杂物都堆在了院子里。
后院不大,有一个房间,一个茅房和一个大厨房,厨房刚好靠着大堂,沈黎想了一下,便问汪婶子,“婶婶可认识什么泥水匠?
我想在厨房这打一个口子,这样可以从这个口子首接传菜到大堂,就不用来回跑。”
“这你可问对人了。”
汪婶子立马应承下来,“我家那口子是个木匠,认识的人有不少就是干这个的,这样,我让人现在去跑一趟将人叫来。”
不等沈黎阻拦,汪婶子就风风火火的出去叫人了。
沈黎有些无奈,汪婶子性子还真是雷厉风行。
汪婶子很快就回来了,她还从大堂带了几个小厮进来,让小厮将院里的杂物都从角门搬出去清理了,等清理完了,这才带着几个妇人开始收拾。
沈黎从大堂将自己的竹篓拎进来,还没放下,就听见前头传来叫喊声。
汪婶子自然也听见了,“应该是我家那口子来了。”
两人一起走出去,果然是汪婶子的丈夫,旁边还站了个年轻人。
两人一齐朝沈黎行礼,“东家好。”
沈黎将两人扶起来,“快跟我来后头瞧一瞧。”
几人走到厨房,沈黎指着那面墙,“我想在这边打一个口子,可行?”
汪木匠身边的年轻人上前丈量一番,又去前头看了看位置,这才回到厨房跟她说道,“可行,只是这边打了口子的话前头的桌椅也需动一动,不知东家想打多大的口子?”
“方便传菜即可。”
年轻人沉思一番,掏出炭笔在墙上画了几个点位,让沈黎瞧了瞧,“这样大小的口子可行?”
沈黎点了点头,“可。”
又看向汪木匠,“汪叔可否给我打一块匾?”
汪木匠见还有他的活计,立马点头应道,“自然可以。”
沈黎从怀中取出一幅字递给汪木匠,“就打这几个字。”
汪木匠接过一看,上面赫然写着西个字‘清欢食肆’。
“好名字,东家放心,明日就能送来。”
见两人说完话,年轻人朝她拱手,“我这就回去取些工具来,东家稍等。”
汪木匠和他一起走了,汪婶子这才说道,“这小伙子也姓汪,我家那口子瞧着有缘,便收了徒弟,可谁知道他一点天赋都没有,倒是有一次带他出去做工,他看人家泥水匠的活,就看了两眼就学会了,我们就将他推荐给了那位泥水匠当徒弟,前几日他师傅出去做工摔伤了腿,可活又耽误不得,这才让他出来做工,别看他年轻,手艺却是极好的。”
沈黎笑着点头,“汪婶子推荐的人我自然是放心的。”
见沈黎不像说谎,汪婶子这才将心放回肚子里,去收拾屋子了。
沈黎来到大堂,想着那汪匠人说的需要动一动桌椅,她叫了几个小厮帮忙,将桌椅重新放置了一番,又将柜台挪了过来。
看着动完的大堂,沈黎又重新从门外走进来,第一眼看过去就觉得亮堂了不少。
原先的柜台是在右边,现在沈黎把它挪到了左边,结完账就可以首接出门,不然还需要绕一下才能出去,右边整整齐齐的摆了十几张桌子,暂时是够了。
若是实在不够,看这空间还能再摆几张。
汪匠人很快就骑着驴车来了,他牵着驴从角门进去,一进去就开始动工。
瞧着他的姿态,确实是专业的。
沈黎放心的将活计交给他,自己则带着竹篓进去房间收拾,汪婶子她们刚将房间全都收拾干净,沈黎从竹篓里拿出被面。
先铺床,再整理衣物,再将刚刚在西市才买的一些物件分门别类的放好。
等她收拾完,厨房的口子也开好了。
汪婶子来房间叫她,“东家,来看看是否合你心意?”
沈黎来到厨房,不仅口子开好了,就连杂物都清理了,沈黎非常满意,“很好。”
前边小厮也都收拾的差不多,沈黎将工钱结了,几人这才七七八八的走了。
送走他们,沈黎这才将大门关上,坐下歇了歇,肚子倒是有些饿了。
她来到厨房,才发现居然没有锅碗瓢盆,忍不住叹了口气。
“开饭馆,居然没有锅也没有碗。”
沈黎认命的拿上银子出门,决定还是先去吃个饭再说。
铺子开在热闹的集市,自然不愁吃喝,她就近找了个馄饨摊,坐下要了一碗馄饨。
“姑娘,您的馄饨来咯。”
摊主将馄饨端上来,沈黎舀起一个馄饨塞嘴里,皱了皱眉,皮子不够薄,肉倒是放的足。
囫囵吃了个半饱,沈黎结了账,采买了一些锅碗瓢盆,打道回府。
到厨房归置好所有东西,沈黎来到大堂,拿出几张纸,想着食单。
现在的食肆,一般是由小二记下所有菜品,然后唱给客人听,但现在肆里只有她一个人,这招自然行不通,况且太多菜她一个人也忙不过来。
想到今天吃的小馄饨,沈黎想着开业第一天,早上就先卖馄饨吧。
就当试试水。
等第二日汪木匠将匾额送来,知道她一个人不方便挂,还带了几个人一起帮她将匾额挂了上去。
看着新牌匾,沈黎的心一下就落到了实处。
她终于有了一个落脚之地。
街坊邻居早就知道这个不太吉利的铺子被人给买了,眼下看到匾额,这才知道原来也是要开个食肆。
隔壁的林掌柜溜溜达达的走过来,见匾额己经挂上,就笑着问道,“不知何时开业?
我也好来尝尝。”
“明日便开业,到时候好姐姐定要来尝一尝。”
林掌柜应下,“成,到时候可要给我留些。”
沈黎又去林掌柜的店里买了些米面粮油,走的时候林掌柜还送她了一些菌菇,“这是昨日一个老主顾送给我的,我也不知怎么做才好吃,你既开食肆,定是知道如何做的,那就给你吧。”
沈黎推辞不过,只好收下了,“那今晚姐姐就来我那吃饭吧。”
林掌柜点头,又去招待客人去了。
沈黎将东西放到厨房,又出门去了。
早在刚来临州的时候,沈黎就看好了几家供货商,也己经定下约定,等她看好铺面就开始送货,这会儿她要去将地址告知那些人。
回去的路上,想到那些菌菇,沈黎又买了些豆腐、青菜,还买了一只鸡,她打算用菌菇做两道菜。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