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的夏天,黄昏总比别处来得晚些。
六点多了,太阳还赖在西边不肯走,把闷热的光一股脑泼在灰扑扑的楼房上,连空气都透着燥意。
地面上的热气往上冒,看得人眼晕。
窗外的知了叫得嗓子都快破了,那声儿混着暑气,让这傍晚更添了几分焦躁。
林珈玟坐在书桌前,面前摊着本物理竞赛习题集,还是三天前翻到的那页。
书页边卷了角,上面留着前几天用笔太使劲的印子。
她手心有点汗,指尖无意识地抠着封面上烫金的“奥赛”俩字。
房间里静得很,静到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咚咚”地撞着胸腔,沉得像敲鼓。
电脑屏幕黑着,但她清楚,轻轻一点,那个能定命运的数就会蹦出来。
高考分数。
十八岁的年纪,过去十二年读书的日子,无数个熬夜刷题的夜晚,堆得老高的试卷,都是为了等屏幕上这个结果。
她本该激动,该急着看,可心里却被一种说不清的平静裹着,只有指尖微微发颤,漏了点真实的情绪。
“玟玟,快到时间了吧?”
客厅传来妈妈的声音,听着小心,藏着紧张。
“嗯,还有十分钟。”
她应了一声,声音比想的要稳。
深吸口气,目光又落回习题集上。
手指扫过封面,那段拼了全力却没成的往事涌了上来——省物理竞赛一等奖,说起来挺光鲜,自主招生时能亮眼,可她自己知道,离进省队去比全国决赛,就差两名。
就这两名,像道坎儿,把她挡在了那个满是公式和逻辑的物理世界外头。
保送顶尖名校的梦,看到排名那天就碎了,跟肥皂泡似的,连点影都没留。
那点遗憾埋在心里,从没真的消过。
后来她赶紧收心拼高考,想用成绩证明自己,可那道疤还在——是夜里睡醒时的一声叹,是看见物理题时心里那点涩。
她是真喜欢物理的。
喜欢用简单公式说清万物规律的利落,喜欢在一堆现象里抓住核心的通透,喜欢推导演算时那种纯粹的逻辑爽快感。
那是她擅长的地方,是她花了心思、也觉得骄傲的阵地。
可竞赛没成,好像在她和那条路之间,遮了片沉的影子。
墙上挂钟的秒针“嗒、嗒、嗒”地跳,在安静的屋里显得特清楚,跟命运在倒数似的。
六点五十九分。
林珈玟终于伸手按亮电脑屏幕,登系统、输准考证号、身份证号……每个动作都慢腾腾的,刻意稳住。
鼠标指针停在“查询”上,指尖凉丝丝的。
客厅里,爸妈不说话了,电视也静音了。
家里飘着种绷得紧紧的寂静。
七点整。
她点了鼠标。
页面卡了下,转圈的加载图标让她屏住了呼吸。
接着没预兆地,一整页信息跳了出来——语文127,数学143,英语121,理综288,总分679,全省排名281。
心脏猛地一跳,跟着就像被什么攥住了。
679分!
全省281名!
这分数挺好,够好多人羡慕的,她该高兴,毕竟努力没白费。
可跟着,一股冷飕飕的现实感就涌了上来。
在这高考跟战场似的省份,这分数、这排名挺尴尬——最顶尖的那所理工大学,肯定去不了了。
选其他好大学的王牌专业,也悬得很,没把握。
往年录取线忽高忽低,她正卡在让人揪心的线上,悬着落不了地。
“怎么样?
出来没?”
妈妈忍不住推开门探进头,脸上又急又忧。
爸爸也跟在后面,虽说努力装得沉稳,可攥紧的拳头、往前倾的身子,都透着紧张。
“出来了。
679,排名281。”
林珈玟尽量让声音稳着,可那点藏不住的失落,还是漏了点出来。
“679?
281名?!”
妈妈的声音一下子高了,满是惊喜,冲过来抱住她,“太好了!
玟玟!
真棒!
老林,你听见没?
281名啊!”
爸爸也明显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连连点头:“好,好!
这排名很不错!
孩子,辛苦了!”
最初的欢喜过后,俩人很快冷静下来。
爸爸琢磨着:“679分,281名……这分数段得好好拿捏。
冲顶尖名校风险大,但选其他一流的985,咱们就有主动权了。”
妈妈的高兴也收了收,变得实际:“是啊,得好好挑挑。
隔壁省的华中理工大学能去,好专业估计也没问题。
或者远点儿的东南理工大学,也是顶尖985……”俩人开始念叨哪些985的王牌工科专业能“稳上”,话里满是谨慎的欢喜和盘算。
林珈玟听着,心里却空落落的。
她又看了眼那本物理竞赛习题集。
679分和281名的光,好像也照不亮“没进省队”的遗憾,反倒因为够不着最想去的地方,让那点遗憾更具体、更扎人了。
她好像是成了,可离最初的梦,偏偏就差了那么一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