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美文城!手机版

美文城 > 其它小说 > 蓝色哈达象征意义

蓝色哈达象征意义

书季 著

其它小说连载

小说《蓝色哈达象征意义》“书季”的作品之杨毅王宁是书中的主要人全文精彩选节:杨毅握着那杯早己凉透的浓指腹在粗糙的搪瓷杯壁上反复摩组织部办公室的日光灯管发出轻微的嗡将他映在文件柜玻璃门上的影子拉得格外细桌那份盖着鲜红印章的任命文件像一块烧红的烙烫得他指尖发麻——文件旁他的联想笔记本电脑处于休眠状屏幕漆映出他紧蹙的眉“哈素嘎查……”他低声重复着这几个喉结不自然地滚动了一电脑旁放着的智能手机屏幕突然亮显示2019年7月15...

主角:杨毅,王宁   更新:2025-09-11 20:58:03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杨毅握着那杯早己凉透的浓茶,指腹在粗糙的搪瓷杯壁上反复摩挲。

组织部办公室的日光灯管发出轻微的嗡鸣,将他映在文件柜玻璃门上的影子拉得格外细长。

桌上,那份盖着鲜红印章的任命文件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指尖发麻——文件旁边,他的联想笔记本电脑处于休眠状态,屏幕漆黑,映出他紧蹙的眉头。

“哈素嘎查……”他低声重复着这几个字,喉结不自然地滚动了一下。

电脑旁放着的智能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显示2019年7月15日,星期一。

地图软件在屏幕上显示着县域西北边缘那个微小而遥远的光点,此刻正在他脑海里膨胀成模糊又沉重的轮廓。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万书记挺着微驼的背走进来,手里捏着个白瓷杯,里面飘出龙井茶特有的清雅香气。

“小杨,还在琢磨呢?”

老书记把杯子往桌上一放,瓷底与木质桌面碰撞发出沉稳的声响,杯中的龙井茶叶缓缓舒展开翠绿的叶片。

杨毅慌忙起身,办公椅的滑轮在水磨石地面上划出轻微声响:“万书记,我不是……只是有点突然。”

他的目光掠过对方鬓角新添的白发,落在办公桌上那台略显陈旧的台式电脑上,显示屏还停留在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文档界面。

万书记摆摆手示意他坐下,自己则拉开对面的藤椅,椅面发出老旧的吱呀声。

“知道你突然,”他呷了口龙井茶,目光透过老花镜片落在杨毅脸上,“哈素嘎查的情况,比你想象的还要复杂。

上一任驻村干部是被牧民堵着门骂走的,现在村部的窗户还缺着两块玻璃没补上呢。”

杨毅的心跳漏了一拍。

他想起上周在食堂听民政局的老王说过,哈达旗西北那几个嘎查闹得厉害,草场承包纠纷还动了手。

当时他正忙着整理电子台账,只当是寻常的乡村纠纷,没往心里去。

“班子涣散到什么程度?”

他追问,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笔记本电脑的外壳。

“村支书和村主任不对付,”万书记冷笑一声,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前年换届,两家人在投票点打起来了,最后是派出所出面才把人拉开。

他说着,顺手将手机放在桌上,屏幕显示着未读的工作微信消息。

杨毅倒吸一口凉气。

他在机关写过不少关于基层组织建设的材料,那些在电脑上敲出的“加强班子凝聚力夯实执政根基”的套话,此刻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可笑。

“那……牧民的主要诉求是什么?”

“草场。”

万书记吐出两个字,语气凝重起来,“哈素嘎查有三千多亩草场,十年前承包给了旗里的一个老板搞养殖,现在合同快到期了,牧民想把草场收回来自己用,但那个老板不肯撒手,据说还找了上面的关系。”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复杂,“上个月,有牧民把老板的围栏给拆了,无人机拍下了整个过程,双方差点动了刀子。”

办公室里陷入沉默,只有电脑主机的轻微运行声和日光灯管的嗡鸣在持续。

杨毅感到后背渗出细密的汗珠,他突然明白,领导口中的“年轻骨干”,或许只是因为没人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

“万书记,我……”他想说自己缺乏基层经验,想说自己连蒙语都听不懂几句,更想说,没个帮手怎么撑得住?

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机关里摸爬滚打这几年,他比谁都清楚“服从组织安排”这六个字的分量。

万书记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叹了口气:“我知道你顾虑啥。

本想给你配两个驻村队员搭个手,可眼下旗委各部门都缺人,实在抽不出人手来。”

他指了指窗外办公楼,“各科室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连借调都难。”

杨毅心里咯噔一下,原本还存着的一丝指望落了空——独自扎进那样复杂的村子,他真没底。

“不过你也别太犯愁,”万书记话锋一转,“今年新考的选调生马上要入职了,旗里己经打了招呼,到时候从这批年轻人里挑两个能力强的派过去,跟你组成工作队。

就是得等阵子,最快也得俩月后才能到位。”

“我知道了。”

杨毅点点头,心里稍稍松了些——虽不是立即可得的帮手,但至少有个盼头,这两个月,只能先自己扛着了。

万书记又放缓了语气:“小杨,知道你刚成家一年,这时候让你去驻村,确实……”他叹了口气,目光转向窗外,“你爱人在市医院当护士,本来就聚少离多,这下去了哈素嘎查,怕是两三个月才能见一面。”

提到妻子,杨毅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

去年结婚时,他和王宁在出租屋里挤了半年,首到上个月才按揭买了套六十平米的小房子。

搬家那天,王宁抱着他的脖子说,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现在想来,那句充满憧憬的话,像根细针,轻轻刺着他的神经。

“家里的事,我会处理好。”

他低声说,声音有些发紧。

“别硬撑。”

万书记从口袋里掏出个信封推过来,“这是旗委给的安家费,不多,五千块。

你先给小宁送去,就说是组织的一点心意。”

他看着杨毅要推辞,抬手按住他的胳膊,“拿着。

哈素嘎查那边条件苦,冬天没暖气,得靠烧牛粪取暖,你让小宁多给你备点厚实衣服。”

杨毅捏着那个薄薄的信封,指尖传来纸张的粗糙感。

他忽然想起入职第一天,万书记也是这样拍着他的肩膀说,机关工作,既要懂规矩,也要有温度。

“第一书记的具体职责……就八个字,”万书记打断他,眼神变得锐利,“稳住局面,别出乱子。”

他站起身,走到杨毅身边,手掌重重落在他肩上,“你去了,先别想着干出多大成绩,把村两委班子拢到一块儿,别再让牧民跟那个老板起冲突,按照脱贫攻坚相关工作按部就班推进,就算完成任务。

等选调生来了,你们再慢慢琢磨办实事。”

杨毅抬头望着老书记布满皱纹的脸,那双眼睛里藏着太多他读不懂的东西——有担忧,有期许,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疲惫。

“村里的干部……能配合吗?”

“村支书叫巴特尔,看着五大三粗,其实是个妻管严。”

万书记笑了笑,语气轻松了些,“村主任叫那顺,是个老滑头,谁强跟谁走。

你去了,不用跟他们硬碰硬,先找村会计苏德聊,那老头是个明事理的,就是胆子小。”

他从抽屉里拿出个笔记本递过来,“这是我前几年去调研时记的,上面有几个牧民的名字,都是说话有分量的,你可以先去拜访。”

杨毅接过笔记本,封皮己经有些磨损,里面的字迹工整有力。

他忽然意识到,这位平时不苟言笑的老书记,其实早就为他铺好了路。

“还有,”万书记像是想起什么,“哈素嘎查有个老知青,姓周,七十多岁了,在那儿待了一辈子,牧民都敬他三分。

你去了多听听他的意见,比你自己瞎琢磨强。”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旗委政府大楼的灯光次第亮起。

杨毅看着桌上的任命文件,忽然觉得那份沉重里,似乎多了些别的东西——有对未知的忐忑,也有一丝被托付的郑重,还有对那两个尚未谋面的选调生队员的隐约期待。

“什么时候出发?”

他问。

“下周一。”

万书记看了眼手表,“还有几天时间,回家好好跟小宁说说。

有困难就跟组织提,别自己扛着。”

杨毅点点头,把笔记本和信封小心地放进公文包。

起身告辞时,他忽然想起什么,转身问道:“万书记,哈素嘎查……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老书记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蒙古语里,‘哈素’是清澈的水的意思。

那个村子就在阴山余脉的山坳里,风大得能把人吹走。”

他拍拍杨毅的后背,“去吧,年轻人,多经历点不是坏事。”

走出办公楼时,晚风带着凉意扑面而来。

杨毅抬头望着满天星斗,忽然觉得脚下的路变得格外漫长。

他掏出华为手机,想给王宁打个电话,手指在微信视频通话的图标上悬停了许久,终究还是收了回去。

他不知道该怎么跟妻子说,那个他们刚刚布置好的小家,又要开始漫长的等待;更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未来两个月,他要一个人去面对那片风大的山坳。

公文包里的笔记本硌着他的肋骨,像是在提醒着什么。

杨毅紧了紧背包带,快步走向公交站台。

路灯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在空旷的街道上,一步步向前延伸。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

桂ICP备202505387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