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刚过中旬,秋老虎还赖在空气里不肯走。
下午两节课后,小宇颠颠跑去找魏老师请假。
魏老师低头写假条时逗他:“这是要去哪儿呀?”
他眼睛亮闪闪的:“去武汉!”
魏老师跟着追问:“武汉有好吃的不?”
他立刻数起来:“有!
小龙虾、大鸡腿,可多肉了!”
旁边老师凑趣:“那给魏老师带点不?”
他脑袋一摇:“不给。”
魏老师故意板起脸:“为啥呀?”
他梗着脖子答:“因为所以,科学道理!”
魏老师假装把笔一放:“那假条不给写了。”
他急了,拽着魏老师袖子:“不行!
不去就没吃的了!”
魏老师被逗笑,把假条递给他:“那去吧,别饿着,好好玩。”
他攥着假条,高高兴兴跑远了,背影都透着雀跃。
后来魏老师才知道,小宇的姑姑在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读研,前几天姑侄俩视频聊起武汉的好吃的,他就一首惦记着要去。
孩子心里哪只是惦记美食,许是也好奇姑姑读书的大学是什么模样——魏老师倒盼着这趟去,能让他看看大学的样子,悄悄在他心里播点“要好好读书”的念头,更盼着他能跟着姑姑多接触些校园里的人,那些认真求学、待人谦和的学长学姐,本就是很好的模样。
魏老师总想着要跟小宇说说交往的道理,尤其是“一定要和人品好的人交往”这桩事。
之前还笑他不给老师带吃的,他后来认真解释:“太远了会坏的。”
童言童语里全是天真,可转头,魏老师又忍不住为这孩子愁。
小宇自小父母离异,爸妈各自忙着生活,他打小跟着奶奶过。
奶奶总觉得孩子没在父母跟前长大,心里亏着他,便把所有疼惜都攒着往他身上堆,渐渐就惯出了些溺爱的痕迹,连带着在与人相处上,也没分清什么是合适的边界。
家里的零食从不断供,放学回家书包一扔,小宇先蜷在沙发上吃薯片、喝甜饮料,奶奶从不说“少吃点”,只追在身后问“够不够,再给你买”;作业拖到半夜,奶奶也不催,只坐着陪他,实在熬不住了就帮着抄几道题凑数;上周他在学校把同学的橡皮弄丢了,同学找他要,他梗着脖子说“不就块橡皮吗”,奶奶来接他时听说了,当即从口袋里掏出钱塞给同学,转头还哄小宇:“没事,咱不跟小孩置气。”
也正因这般没边界的疼惜,小宇在学校总跟同学处不到一块儿去。
前阵子课间,班里几个男生凑着玩积木,他也想加入,没等别人应,就伸手去抢最显眼的那块城堡积木,同学不让,他伸手推了人一把,积木散了一地。
同学委屈得红了眼,他倒叉着腰站在那儿:“我奶奶说了,我想要的都能拿。”
还有次小组做手工,他嫌剪彩纸麻烦,就抢同桌剪好的花朵贴纸,同桌不给,他就把人家的手工纸揉成了团,任凭老师怎么说,他都噘着嘴不认错,只反复说“他小气”。
魏老师看在眼里,心里清楚,这哪是同学小气,是小宇没学会怎么好好跟人相处。
他没见过真正舒服的交友是什么样——人品好的人,想加入游戏会先问“我能一起玩吗”,会想着“我拿了这块,给你留块更有趣的”;遇到争抢时,会先琢磨“是不是我太急了”,而不是硬抢硬夺。
那样的人,心里装着别人,他的自我约束力和道德感,不会允许自己去伤害别人,跟他们待着,不用提防,只会觉得暖。
可小宇现在没机会常体会这种暖,反倒可能因为身边没及时纠正的相处方式,错把“横蛮”当“厉害”。
魏老师见过班里另一个孩子,总爱揪同学辫子、藏别人文具,被发现了还赖是别人先惹他,明明自己有错在先,却倒打一耙。
小宇有时竟还觉得那孩子“敢说话”,凑过去想一起玩,魏老师赶紧把他拉开——跟这种人相处久了,哪能学出好?
只会跟着学推卸责任、学蛮不讲理,最后自己也成了别人躲着的人,心里哪能不委屈崩溃?
除了和同学处不好,小宇身上的陋习也不少:上课老走神,课本上画满了小人,老师点他回答问题,他半天反应不过来;作业拖拖拉拉,十道题能错八道,问他为啥不认真做,他说“没意思”;最让人揪心的是不注意安全,课间在走廊里疯跑,这两周就有好几次差点撞着人,老师说他,他转头跑得更欢;还有体格,因为总吃零食、不爱动,比同龄孩子胖出一大截,体育课跑两步就喘,他索性往操场边一坐,任凭体育老师怎么劝都不动。
他心思全在玩上,童心太盛,对学习总提不起劲。
可看着小宇为了去武汉雀跃的样子,魏老师又觉得有了法子。
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多带他走走看看,让他在大学的校园里感受读书的氛围,更让他跟着姑姑多接触那些人品正的学长学姐——看他们怎么和同学分享实验器材,怎么认真完成小组报告,怎么在有人不小心撞到自己时笑着说“没事”。
姑姑是正经读书出来的,说话有分量,或许指着那些和睦相处的学生,跟他说“你看这样待人,大家才愿意跟你玩呀”,比老师们空讲大道理有用得多。
魏老师和小宇的奶奶一样,哪图孩子什么礼物?
只盼他能慢慢改了陋习,学着体谅别人,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再能多点对学习的心思,就够了。
更盼着这趟武汉行,他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和人品好的人在一起”是什么样的舒服滋味。
愿小宇玩得开心,也愿这一路的见闻,能悄悄在他心里埋下点不一样的种子——知道什么样的相处让人暖,知道什么样的人值得靠近,这比记住多少道理都实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