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子们第一次写小说写的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也请大家多多提意见,谢谢)蜀地的雨总带着股化不开的潮气。
苏昭把最后一个设备箱塞进越野车后备厢时,裤脚己经沾了半圈泥,白色帆布鞋面溅着深褐色的斑点——这双鞋是她特意为野外考察准备的,耐脏,却还是没扛住西南山区的连绵阴雨。
“苏博士,前面就是遗址营地了。”
司机老李扯着嗓子喊,后视镜里能看到远处山坳里搭着几顶蓝色帐篷,像被雨水打蔫的蘑菇。
苏昭应了声,低头检查背包侧袋里的平板电脑,屏幕上“天玑系统V3.2”的启动界面还亮着,三维建模的悬棺虚影在雨雾里若隐若现。
这是她第三次来西南。
前两次是为了采集数据,这次不一样——国家考古队的顾砚舟破天荒地同意让她带着“天玑”系统加入悬棺遗址项目,条件是:“别让你的机器搅黄了实地勘察。”
越野车碾过最后一段碎石路,营地门口立刻有人迎上来。
为首的男人穿着军绿色冲锋衣,裤腿挽到膝盖,露出的小腿肌肉线条紧实,沾着泥也透着股利落劲儿。
他没戴帽子,黑发被雨水打湿,贴在额角,眉眼很深,看人时总像带着股审视的锐利。
“顾队长。”
苏昭伸出手,指尖刚触到对方掌心就收了回来——他的手比她想象中更凉,带着山间溪水的寒气。
顾砚舟没说话,视线掠过她身后的设备箱,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下:“苏博士带的家当不少。”
“主要是天玑的主机和便携扫描仪。”
苏昭侧身让开,露出箱子上贴着的标签,“体积不大,但需要恒温环境。”
“考古不是实验室里敲代码。”
顾砚舟转身往营地走,声音隔着雨幕传过来,“悬棺在百米高的崖壁上,栈道年久失修,你的机器能扛住?”
苏昭跟上他的脚步,雨丝打在脸上有点痒:“主机留在营地,扫描仪轻便防水,我试过在-15℃的环境里运行,没问题。”
帐篷里弥漫着柴油和泥土混合的气味。
一张临时搭起的木桌上摊着遗址平面图,红笔圈出的崖壁区域标着密密麻麻的编号。
顾砚舟指着其中一处:“目前清理到第三层栈道,棺木编号M3,外层椁板有明显撬动痕迹,怀疑早年被盗过。”
苏昭的目光落在图上的比例尺上:“我带了无人机激光扫描设备,可以先复原崖壁结构,确定棺木吊装轨迹。”
“我们用洛阳铲和碳十西测年法,”顾砚舟打断她,从桌角拿起个裹着布的东西,摊开是块巴掌大的陶片,“这是M3外椁上的残片,你用机器扫扫,能看出什么?”
陶片边缘参差不齐,表面有层暗绿色的包浆,苏昭指尖拂过纹路时,顾砚舟突然说:“别碰,上面可能有霉菌。”
她顿了顿,收回手,从背包里拿出手套戴上:“需要先做成分分析。
不过从纹饰看,像是唐代的卷草纹,但线条比常见的更纤细。”
顾砚舟没接话,转身掀开另一顶帐篷的门帘:“苏博士的住处安排在这边,设备箱我让队员帮忙搬。
明天早上六点出工,穿防滑鞋。”
帐篷里铺着防潮垫,墙角堆着几个密封袋,里面装着考古工具。
苏昭把扫描仪从箱子里取出来,开机时屏幕映出她眼底的光——那是她熬了三个通宵优化的算法,能在十分钟内完成一件文物的三维建模,误差不超过0.1毫米。
雨夜里,远处传来队员们的说笑声。
苏昭摸出手机,翻到祖父的照片——老人穿着蓝布衫,手里捧着块刚修复好的青铜器,背景是自家小院里那棵歪脖子石榴树。
她记得小时候总蹲在祖父身边看他用竹刀剔除铜锈,老人说:“文物会说话,就看你有没有耐心听。”
手机震了下,是顾砚舟发来的消息:明早戴好安全帽,别让机器砸了脚。
苏昭弯了弯唇角,回了个“好”。
帐篷外的雨还在下,她把扫描仪放在枕边,听着雨滴打在帆布上的声音,慢慢闭上了眼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