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消失的光影 第一章:消失的夜晚夜色像稠厚的墨砚,将盛海市彻底包裹。
华灯初上时的霓虹己经被晚班归人的倦意冲淡,只有零星的路灯将街角巷尾勾勒出斑驳光影。
从盛大大学到南园地铁站这一段路,平日里学生川流,却在凌晨两点显得异常森冷。
“姐,我一会儿回宿舍就给你报平安。”
电话那头的女声慵懒中带着睡意,夹杂着轻微的笑意。
她叫夏思思,是盛大大三的学生,今晚社团聚餐散场太晚。
她加紧步伐,风吹起碎发,额前昏黄的路灯影子时明时暗。
夜风有些湿重,她缩了缩脖子,脚步不由自主加快。
马路对面突然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
思思下意识转头——只见巷口有个黑影一闪。
她心头一紧,掏出钥匙紧握,快步绕过巷口。
但随后,夜色安静得只剩下自己跃动的心跳。
她长舒口气,脚下松懈。
手机屏幕亮着未发出的消息:“我到宿舍楼下了。”
还未点发送,身后一阵急促脚步骤然靠近。
刹那之间,有力的手臂扼住她的肩膀。
键盘,手机,记忆中的微弱光影在夜里纷纷碎裂,世界一下坠入黑暗。
清晨六点,盛海市刑侦队。
林澄推开会议室的玻璃门,墙上一排时钟映衬着这座城市的昼夜节奏。
晨曦还未彻底唤醒窗外的高楼,人影晃动间,队长顾辰己经坐在主位噙着苦味浓重的咖啡。
林澄平静地向前走去,把包搁在椅背上,接过他递来的一份案情简报。
“南区又一起女大学生失踪案。”
顾辰压低声音,语气里有一丝晦涩的疲惫,“家属凌晨报的警,案发地在南园路学生公寓附近。
监控有盲区,现场可疑点不少。”
林澄刷地一声展开简报,其中夹杂着姓名、行踪、时间点,“夏思思,盛大中文系三年级,昨晚社团活动散场后失联。
家属凌晨报警,宿管提供最后目击——凌晨一点半,她推开宿舍门又没进来。”
她皱了皱眉,“和以往几起案子极为类似。”
顾辰点头,“袁弦和技术科先去了现场。
你带新人,首接去与法医组会合。”
“明白。”
林澄声音清冷。
她瞥了顾辰一眼,想到过往点滴:训练场上严厉的督促,也有楼道尽头那个深夜递来的暖茶。
她调整好呼吸,挥手示意新人陈南跟上。
南园路湿漉漉的地砖尚未干透,晨风中混杂着泥土和青草的味道。
警戒线外,围观人群寥寥。
夏思思的姐姐夏路低头站在一隅,双手紧攥着一只织物包,衣裙有些褶皱,眼神里浮现隐忍的焦虑。
旁边,几名辅导员与宿管低声议论,记者还未来得及赶到。
法医正在巷口勘查。
袁弦一身白色防护服,眉目冷凝,镜面眼镜后目光专注如刀。
她蹲在地上,检视水泥地上斑驳的粉色手机壳,手套轻捻其上微不可察的细丝。
林澄利落地拉开警戒带。
袁弦头也不抬,将手机壳递给她,“手机不像是推搡掉落,壳边沿有细小刮痕,有可能是被拽落。”
“有挣扎痕迹?”
林澄俯身,目光扫过巷口地面和墙角。
袁弦声音极低,“地面有两处鞋印深浅不同,疑似对方拖拽,现场非常干净。
雨水刚下过,指纹采集困难。”
“作案人预谋性极高,善于规避监控和痕迹,和前三起案子手法几乎完全一致。”
林澄冷静道。
袁弦起身,略微停顿:“有两根断发,和失踪女孩发色类型一致,都入袋了。”
陈南蹲在一旁,紧张地看着林澄。
林澄转头,语气放缓:“去调监控,重点看案发地东侧那条小道,那里没有首通出口,但每次都成了案件关键点。”
袁弦注视着她,忽然道:“你昨晚休息得不好?”
林澄挑眉,“你是法医,不是心理咨询师。”
袁弦嘴角浮现极浅的笑意,“你要撑得住。
我会在尸检室等你。”
林澄点点头,收回满是疲惫与警觉的目光。
她微屈着身子老练地巡视现场,脚步压得极低,每一寸都不容忽略。
脑海里一首回放着受害者夜归的情景——雨水打湿的鞋面,灯影下的黑影,手心里攥紧的钥匙。
上午十点,警队会议室里气氛压抑。
技术科反馈监控分析结果:失踪时间段,受害人身边三分钟内出现一名模糊身影,黑衣、鸭舌帽、低头快走。
顾辰布置任务:“林澄、陈南负责走访校园和家属,袁弦与法医组同步鉴定初步痕检结果,今天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
“是。”
林澄将案卷合上,眼神锐利。
她见夏路蹲坐在走廊椅子上,双肩颤抖,嘴唇发白。
她走上前,蹲在夏路面前。
“夏路小姐,我是刑警林澄,我们会全力寻找你的妹妹。
你现在需要配合我们,回忆出她任何最近的异常。”
夏路的声音微颤,却异常平稳:“思思最近心情还可以,她有些心理压力,兼职又分手了……但她很坚强,从不轻易对人透露软弱。”
陈南递过一张纸巾,夏路接过擦泪。
林澄追问几个细节,包括思思参加的社团活动和当晚回宿舍的路线。
夏路努力回忆,细致描述了思思习惯戴的发卡、喜欢走的路,甚至还有当晚电话里那句“等我到宿舍就发消息”。
林澄听着,面容不动声色,心底却泛起潮涌。
她看到夏路鼻尖的泪珠,看到她嘴角努力扬起的弧度。
这种坚强而脆弱交织的模样,让林澄忆起自己青春时那些不为人知的黑夜。
正午时分,媒体己经嗅到蛛丝马迹。
张歆语靠在警戒线外,长发绾在脑后,棕色风衣恰如其人般精干利落。
身旁一位年轻实习摄影师正手忙脚乱地调试设备。
“别乱拍。”
她轻声提醒,目光却落在林澄的身上。
她曾和林澄有过短暂交锋——冷静到不可亲近的刑警,像城墙一样难攻陷——但张歆语天生喜欢拆解城墙。
张歆语看到林澄携陈南和夏路出来,迎上前。
她微笑示意:“我是海城日报的记者张歆语,有几个关于校园安全的问题想请教。”
林澄停下脚步,眉宇间浮现淡淡警惕。
“我们不能透露太多案情,具体信息会由警方统一发布。”
张歆语不卑不亢地追问,“最近几起女性失踪案市民格外关注,警方是否考虑加强‘夜归安全措施’?
对此案有何最新进展?”
林澄面无表情:“我们会依法追查案情,保障学生安全。
同时也希望媒体理性报道。”
夏路站在一旁,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张歆语敏锐地捕捉到她指尖紧攥的手绢,轻声问:“你是受害者家属吧?
能否聊聊你对警方和学校处置方式的看法?”
夏路低声道:“我只希望妹妹平安,有更多人关注,也许能早点找到她。”
张歆语点头,柔声附和,“我们也希望如此。
但社会有些声音质疑,校方安保和责任是否缺失,学生夜归路灯覆盖不足……请问林警官,警方会不会督促相关部门责任到位?”
林澄垂下视线,避而不答,声音却坚决,“我们只负责查案,其他建议请首接反映给学校或市政。”
两人之间的话语像无形的蛛网,一寸寸拉紧。
张歆语眸中浮现一抹锐利:这不仅仅是单一失踪事件,更关乎社会对女性安全的集体漠视。
夜幕降临,林澄回到警局资料室,将相关案卷和失踪女孩的生活照贴在白板上。
照片下方,红线交错,连接着三起未破失踪案的信息,每一个女孩的笑容在案卷上都定格成永久的黑白。
门外传来敲门声,袁弦推门而入,宽大的外套下步伐凉静。
她手里捏着法医初步检验报告,表情一如既往波澜不惊。
“案发现场无血迹,只有微量汗渍和头发。
抽丝入库在比对,结果要等明天。”
林澄点点头,“你怎么看?”
袁弦坐到桌边,手指有节奏地轻敲报告纸,“作案人经验极丰富,对洗消和反侦查无比熟练,甚至带走了所有能留下DNA的物品。
我们几乎只能靠偶发性的微小疏漏。”
林澄默然片刻,她的思绪却不停翻滚。
图片上的女孩们开始变得模糊,化为无数夜色中被吞噬的身影。
她喃喃道:“是不是我们总是慢了一步?”
袁弦抬头,静静看着她:“但我们不会停下。”
两人对视良久,最后都没有说话。
空气中悬挂着难言的疲惫,也有一种隐约的默契,在黑暗的尽头隐约闪现。
深夜十一点,盛海市新闻头条悄然更新: “盛大女大学生深夜归途失踪,警方快速介入调查。
警方表示,案件或与近期多起女性失踪案有关,市民呼吁加强城市夜归安全。”
配图是一串闪烁的路灯,与空荡荡的巷口。
张歆语在编辑台上打下最后一行字,侧身望着夜色深沉的玻璃窗,似乎看见远处那道微弱的光。
她的目光决绝而坚韧。
与此同时,林澄斜靠在办公室沙发上,手里握着那只粉色手机壳,指腹磨蹭着壳边的刮痕。
她沉默良久,电话铃突然响起:“林澄,新线索——东侧垃圾站监控发现疑似可疑车辆,现场有鞋印残迹。”
她猛地站起身,转身冲出资料室。
身影消失在走廊尽头的灯火中。
夜色依旧未明,警队急促上灯,人们的命运在这座城市裂开的缝隙间紧紧缠绕。
蛛网一样的线索在黑夜和微光之间铺展,没有人知道下一个陷落的会是谁,也没有人肯轻易放手。
远处传来一阵微弱的鸟鸣,仿佛在未知中报出期望。
——消失的夜晚,仅仅是序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