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的灯光映照在裴旻的额角,一道细微的汗光。
他右手微微发抖,试图将杯中的茶搅匀,却打翻了杯盖上的一粒茶梗。
身旁的助理悄悄递来一份最新收视报告,数字干瘪地横在A4纸上,宛如一道冷冷的讣告。
“大旻,《城市零点》的昨晚播出,仅3.2。”
黄副台长推了下眼镜,声音低而沙哑,“新媒体上,同主题短视频连夜破五十万。”
裴旻半晌没有答话。
他清楚这组数字意味着什么。
身后,是放映屏上刚回放的节目片头,熟悉的画面变得陌生,仿佛在嘲笑每个坚守者。
“不是说,深夜档有回暖?
前天还在准备加重真实感。”
裴旻终于开口,声音里有一丝不甘。
会议室沉默无声。
与会的编导们神情躲闪。
年轻人们低头敲手机,偶尔互发眼色。
老资历的摄像老许叹了口气:“小季那条视频,昨晚首接挂在门户首页,热搜榜霸了一晚上。”
“他们能用整天剪辑热点,我们哪有那么快。”
周制片小声反驳,“我们还得跑现场、核查、对嘉宾负责……”裴旻听着,却不觉松懈。
他想起上周接到的嘉宾私信:“裴老师,电视还有多少人看?”
那一刻,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在时间的洪流中下沉。
会议快收场时,黄副台长最后拍板:“下个月如果数据还不涨,深夜档要改,以自媒体合作方式投放。”
话音未落,会议室的气氛陡然抽紧。
裴旻站起来,整理了资料,平稳地走出会议室。
他没有回家,也没回办公室,而是顺着演播大楼里的长廊走到了灯光阴暗的休息区。
墙上是城市夜景的投影,灯下落下新旧交错的影子。
他看见何瑶正低头刷着手机,神色困顿。
他们早就在不同的屏幕里交汇——一个在幕后制作节目,一个在碎片化里制造潮流。
“你新出的那个八卦稿,是真的很猛。”
裴旻随口聊起,声音带点无力的调侃。
何瑶抬头,眼神里夹杂着些疲惫:“猛是猛,但老板只管数据,管不到我脑子里是不是觉得无聊。”
裴旻点头,想到自己刚才被平台的热度冷冷对比:“以前,节目出街前还能专门做策划会,如今连评审都赶不过算法。”
何瑶咬咬嘴唇,小声道:“我昨晚加班,刷到你们栏目热搜没上,心里挺难受的。
我也其实……想做点写实的东西,但没人点赞。”
休息区里来去的脚步声逐渐增多。
裴旻忽然觉得,每个人都像是被某种算法裹挟前行,理想和现实,在这座都市里变得越来越扁平。
手机震动,裴旻低头,有条新消息弹出:是宋冉,新媒体公司的创业者,前不久还和电视台有合作意向。
“裴老师,有个选题想和你聊聊,关于城市夜归人的故事。”
他犹豫片刻,决定回复。
宋冉的邀约里,带着资本的味道,也许是新局,也许是旧局的告别。
在这道选择题上,他不愿轻易屈服。
电视台的制片楼天台上,夜风吹过,裴旻和宋冉见了面。
城市灯火下,两人隔着栏杆,相对而立。
宋冉很快进入正题:“我们新媒体的平台的数据和你的栏目主题有不错的兼容度,不过你们的内容节奏慢了点。”
“电视不能像你们一样随手拍热点,也不能剪掉调查过程。”
裴旻面色坚毅。
宋冉微微一笑:“但你们再坚持,最后还是要走进每个人的手机。
只不过,有没有胆量把镜头对准真正的生活,取决于你。”
裴旻凝望远方,灯火下有迷离,也有斑驳。
宋冉的话,让他想起初到这座城市的誓言——“用真实去换来改变”。
可是现在,真实变成了一场流量游戏。
他们陷入短暂的沉默,刚好天台的门开了,几位年轻编导走进来,讨论着要不要改做短视频首播。
一位新来的女孩轻声问裴旻:“老师,我们是不是要被淘汰了?”
裴旻望向她,不答。
他想说“不是”,却难以把握那是否还属于真实。
宋冉适时走下台阶,回头:“有机会合作的话,别犹豫。”
裴旻站在栏杆旁,城市的夜风翻卷着旧报纸的版面。
他明白,时代的暗流正在推搡每一个停留在旧岸的人。
他取出手机,打算给摄像老许发条消息——或许节目该试着换一种节奏,哪怕只是试探。
夜色己深,裴旻抬头望去。
都市的霓虹里,每一块荧幕都在无声地争夺着注意力。
电视台楼下,快递员匆匆踩着电动车疾驰而过,身上的反光背心在灯火里一闪而逝。
他想起会议室中黄副台长的警告,想起宋冉的建议,也想起年轻编导眼中的焦灼。
不论节目会如何改命,每个人都被裹挟着前行。
现实世界里,没有人在原地等候变革的迟到。
裴旻的手指轻扣着楼栏,呼吸在夜风中变得清晰。
他看去远处的城市天际线,那些闪烁的窗口,或许正有另一个传媒人还在守着一束微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