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捋清了,王元初先是唏嘘了一番,这姐弟俩的糟糕境遇,一副好牌硬是被打了一个稀烂。
心里也没有了其他的顾虑。
此时也正好天刚蒙蒙亮,就听见自己的书童在屋外喊道:“少爷,该起床了。”
王元初顿时一脸的苦逼,想起来了,他还是一个正在族学读书的苦命娃。
每天,天还蒙着层墨色的时候,启明星刚在东天露了点微光的时候,他就得起床。
揉着发沉的眼皮,不等墨书点上灯,王元初摸黑套上布衫,喝了一口热粥,就带着墨书去族学。
他们到族学的时候,晨光刚漫过族学的青瓦,“王元初”站在学堂门口,他这具十二岁的身体还带着未褪的稚气,可胸腔里跳动的,是来可是自北大图书馆的灵魂。
看着零零散散走进族学的一个个小萝卜头,想他堂堂北大高材生也要跟一群小崽子在一个学堂里进学,不禁有些感慨。
不过好在自己马上就可以考国子监了,大概相当于后世的初中吧。
不管怎样好歹提高了一下同窗的平均年龄。
他深吸口气走进学堂。
族学里有两个班级,启蒙班,进阶班。
而自己正是在进阶班里。
带着墨书进了自己的班里,墨书率先走到他的座位上,拿出抹布便开始擦桌子凳子。
王元初眼角余光飞快扫过满室古装少年。
从衣饰上一眼便分出了参差。
坐在前排的大概是些勋贵子弟,穿的是蜀锦织就的首裰,领口袖口绣着暗纹流云,腰间还系着碧玉带钩,连束发的簪子都是银鎏金的;再看他们用的书箧是酸枝木做的,边角包着铜皮,打开时还能看见里面垫着软绸,衬得线装书都亮堂些。
而后排的寒门族亲子弟,不但布衫洗得发白发软,袖口也磨出了毛边,甚至有的还打了补丁。
腰间只系着粗布带,发间插的是木簪,有的甚至只用布巾束发。
书箧也是旧竹编的,有的边角还裂了缝。
这富贵与贫贱是历朝历代都存在,财富永远是无法平均分配的。
“少爷,擦好了,您坐下吧。”
王元初耳边传来墨书的声音。
是了,目前他还是个12岁的稚童,能干什么?
无论有多大的抱负,此时也实现不了。
“好了,墨书,你出去吧,这里没有你的事了。”
印象中,他们进阶班讲的是《论语》,《孟子》,《礼记》等。
现在正在讲的是《论语》。
正沉浸在回忆里的王元初,没有注意到夫子己经进来了。
“王元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何解?”
“啊?
什么?”王元初条件反射般站立起来,一脸迷惑,“麻烦夫子再说一遍?”
夫子的脸色顿时阴沉下来,他早就看着这些勋贵子弟不顺眼了,占着资源不努力,拿着戒尺缓缓的走过来。
难道要挨顿打?
想他堂堂丞相嫡长子,前世的北大高材生,岂能受如此侮辱?
正当他想要跳起来反驳的时候,后面传来一道低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何解?”
王元初听了,顿时满血复活。
这算什么问题,对他这个后世来的高材生来说,妥妥的送分题啊!
朗声答道:“回夫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说的是:君子胸怀宽广、光明磊落,内心始终平和坦荡;小人则心胸狭隘、患得患失,常常被忧虑、猜忌等负面情绪缠绕。
从具体表现来看:- 君子的“坦荡荡”,源于其言行符合道义,做事光明正大,不藏私心、不搞暗箱操作,因此无需为隐瞒过错、算计他人而焦虑,内心自然舒展平和,待人接物也大方从容。
- 小人的“常戚戚”,则因他们多以私利为先,常琢磨算计、计较得失,既担心自身利益受损,又怕他人超过自己,还会因猜忌、嫉妒等心生不安,所以情绪总被琐事牵绊,显得愁眉不展、忧心忡忡。
这句话本质是通过对比君子与小人的心态,强调“行正道、少私欲”才能拥有坦荡心境,是孔子对理想人格的一种倡导。”
随着王元初的声音停下,不但夫子的脸色变换不定,满室的同窗都瞬间静了静。
“这王元初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厉害了?
理解的竟然比我这个夫子都深刻?”
“这小子又偷偷努力了?
怎么今天怎么看跟昨天都不一样了?
是哪里变了又说不出来。”
王元初不知道夫子,同窗的如何诧异,看夫子的神色他还以为自己答的不对。
一脸忐忑的问道:“夫子,学生说的不对?”
按说没有错啊!
夫子看着他一言难尽的表情,这小子今天这顿打算是逃过去了。
罢了,罢了。
“坐下!”
夫子说完,也不回答他,转身回到讲座前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