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是在鸟鸣和逐渐加剧的炎热中到来的。
篝火己燃尽,只剩下一缕青烟和一堆温热的灰烬。
李明醒来时,浑身肌肉酸痛,尤其是后背和肩膀,提醒着他前一天的超负荷劳作。
但头脑却异常清醒,目标明确:他必须在天黑前,建立一个能真正遮风挡雨、提供安全感的庇护所。
昨晚的篝火给了他温暖,也暴露了露天宿营的巨大风险。
他需要墙壁,需要屋顶。
他首先检查了他的“主仓库”,清点可能用于建筑的物资。
目光落在那个最大的硬壳行李箱和那张巨大的防水布上。
它们是关键。
他又翻找出几条从西装和裤子上拆解下来的结实布料撕成的绳索,以及那捆自编的座椅套绳索。
选址是第一个问题。
他需要远离可能发生海啸的海滩,但要靠近淡水来源(他昨天在丛林边缘发现了一处细小的溪流),还要地势稍高以避免积水。
他在残骸周围仔细勘察,最终选中了一处地点:几块巨大的岩石形成了一个天然的“L”形夹角,地面相对平坦,上方还有一棵大树茂密的树冠可以提供额外遮蔽。
岩石本身就能提供两面现成的、坚固的“墙”。
“好了,工程师,”他对自己说,“现在你是项目经理兼施工队。”
他的设计很简单:利用岩石作为两面墙,再搭建另外两面和屋顶。
第一步是立柱。
他需要足够坚固的支撑物。
他在残骸中搜寻,找到了几根断裂的飞机座椅金属框架,长度和强度都足够。
他用一块尖锐的石头和瑞士军刀,费力地在岩石间的泥地上挖出几个深坑,然后将金属框架牢牢插进去,再用石块和泥土回填夯实。
这是最耗费体力的工作,烈日很快让他汗流浃背,手上的水泡磨破了又再生。
接下来是横梁。
他找到一些相对首且粗的树枝,用绳索将它们绑在立起的金属框架顶端,形成一个基本的矩形结构。
他的水手结和工程结知识派上了用场,确保每一个绳结都牢固无比。
框架搭好,剩下的工作就简单了许多。
他将那张巨大的防水布展开,覆盖在框架上,多余的部分垂下来,正好可以覆盖未来准备当做“门”的那一面。
他用更多的绳索和找到的几个行李夹子,将防水布的边角牢牢固定在框架和岩石上。
现在,他有了一个看起来简陋,但至少能遮阳挡雨的空间。
但他知道,这还不够。
热带雨林的暴雨和夜晚的寒风需要更坚固的屏障。
他想起了那些散落的行李箱。
硬壳的、软壳的……它们不就是现成的、形状各异的“板材”吗?
他立刻行动,将收集来的行李箱,尤其是那些硬壳箱,用绳索和甚至从残骸里找到的细小金属丝,一层层地固定、编织在防水布下方的框架上。
这个过程如同拼凑一个巨大的三维拼图。
软壳箱则被拆开,里面的衬布和海绵垫被塞入缝隙,增加隔热和防水性。
一个巨大的、印着卡通图案的软箱盖,正好完美地补上了一处较大的缺口。
工作进行到下午,庇护所己初具雏形。
它看起来古怪极了,像是用文明世界的碎片胡乱拼凑的巢穴——LV的 monogram 花纹紧挨着 Rimowa 的沟槽式铝镁合金,旁边又是一块亮黄色的儿童箱壳。
但在李明眼中,这是功能至上的杰作。
最后,他用找到的机舱坐垫和柔软衣物,在庇护所内铺了一张“床”,远离冰冷潮湿的地面。
他将最重要的物资——医疗包、工具、太阳能充电宝和无人机箱——妥善地放置在床铺最内侧,用一块布盖好。
当夕阳再次将天空染成橘红色时,李明钻进了他的新家。
他拉下那面由防水布和行李箱壳组成的“门帘”,内部空间顿时暗了下来,但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令人安心的包裹感和私密感。
外面的风声和海浪声被部分隔绝了,不再那么具有威胁性。
他点燃Zippo打火机,微小的火苗在狭小空间里提供了稳定而温暖的光源。
他吃了一小包饼干,喝了几口水。
坐在自己亲手建造的庇护所里,听着外面熟悉又陌生的自然之声,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混合着疲惫,席卷了他。
这不再只是一个临时躲藏的地方。
这是他的家。
一个用灾难的残骸和逝者的遗物构建的、极其简陋,却代表着顽强生命力的家。
他拿出那支从公文包里找到的钢笔,又翻出那本浸湿后晒干、变得皱巴巴的旅游指南,在空白页上,借着打火机的光,艰难地画下了第一笔。
第3天。
生存状态:存活。
成就:建成初级庇护所。
拥有稳定水源(需每日取用)。
食物短缺。
明日任务:尝试捕鱼。
测试太阳能充电宝。
写下这些字,他吹熄火苗,在彻底的黑暗中躺下。
身下的“床垫”并不舒适,空气中的燃油味尚未完全散去。
但今夜,他或许能睡得踏实一些。
因为他有了一个可以称之为“家”的地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