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美文城!手机版

美文城 > > 唐绍仪唐国安(大清留美幼童:不幸的幸运儿)最新章节在线阅读_唐绍仪唐国安全章节阅读

唐绍仪唐国安(大清留美幼童:不幸的幸运儿)最新章节在线阅读_唐绍仪唐国安全章节阅读

鸭头 著

其它小说连载

金牌作家“鸭头”的权谋,《大清留美幼童:不幸的幸运儿》作品已完结,主人公:唐绍仪唐国安,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编写的非常精彩:最早的变形记,出现在 150 年前的晚清。120 名平均年龄只有 12 岁的中国孩子被送往美国改造。最终全员逆袭成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佬这一波叛逆 00 后,一到美国就彻底叛变——脱长衫、剪辫子、追洋妞,甚至组建了中国第一支棒球队。15 年后,他们纷纷蜕变为工程师、外交官、铁路之父。但讽刺的是,当清政府将他们紧急召回时,这些西化的少年,已经无法面对这个正在崩塌的古老帝国。11872 年,

主角:唐绍仪,唐国安   更新:2025-08-03 14:39:17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最早的变形记,出现在 150 年前的晚清。

120 名平均年龄只有 12 岁的中国孩子被送往美国改造。

最终全员逆袭成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佬

这一波叛逆 00 后,一到美国就彻底叛变——脱长衫、剪辫子、追洋妞,甚至组建了中国第一支棒球队。

15 年后,他们纷纷蜕变为工程师、外交官、铁路之父。

但讽刺的是,当清政府将他们紧急召回时,这些西化的少年,已经无法面对这个正在崩塌的古老帝国。

1

1872 年,走投无路的大清,把一国之运押在了一拨初中生身上。

120 个男孩背负着沉重的使命,跨越半个地球,从中国到美国留学。

其中年纪最小的孩子只有 9 岁。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波官派留学生。

这些人中,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

他是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首任校长唐国安。

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校长蔡绍基。

还有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不过,也非所有幼童都学成归国。

当大清紧急召回所有幼童时,只有 94 人回来。

剩下的 26 人,出于种种原因,选择了留在美国。

要知道,幼童留洋,每人拨有 1 万两经费,留学时长 15 年。

从实际购买力来看,1 万两白银足以购置 1000 亩上等良田,或者建造一艘 200 吨级的中型战舰。

15 年德智体美全面教育,相当于从初中进入国际学校,包进世界级高等学府。

这对百姓来说,应该是天大的好事。

放到现在,恐怕是千军万马削尖脑袋想要钻进去的福利项目。

那么,其筛选机制应该相当严格,候选人也应该都是皇亲贵胄才对。

享此福利,凭什么不回来报效祖国?

清政府送他们出洋之前,难道就没有要求过幼童成分?

抑或者对他们在报效祖国的要求上,有什么限制手段吗?

事实上,所有出洋的孩子都是普通人家的平头百姓。

没有一个是清廷嫡出。

那些没有回来的孩子,也没有人能指责他们不爱国。

因为,幼童留美这个项目的诞生的背景,本身就很畸形。

2

当时,大清被太平天国和列强轮番暴打。

终于想到师夷长技以制夷,靠西方造枪造炮续命。

可问题来了——整个官僚集团,连个像样的翻译都找不着

恭亲王奕訢提出开办一个西式学校,专门培养洋务人才。

也就是京师同文馆。

可他们外语是这样教的:

一到考试,成绩最好的学生,也是一知半解。

在这种背景之下,一个叫容闳的人出现了。

1850 年,容闳考入耶鲁大学,是第一个去美国留学的中国人。

他回国后,就一直想把留学这件事推广到更多中国孩子身上。

可当时整个中国从上到下,都没人能接受这种观点。

百姓中,无人搭理。

上层机关,他又四处碰壁。

就这样,他揣着这个梦想,蛰伏了整整年。

直到 1870 年,天津教案爆发。

民众打杀洋人,焚毁教堂。

七国公使联名抗议,法国军舰开到了大沽口。

面对武力恫吓,老佛爷敕令曾国藩立刻解决。

可曾国藩疏于外交事务,急调江苏巡抚丁日昌来协助。

容闳作为随行翻译,再次见到曾国藩。

契机,出现了

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大清极缺洋务人才

再来一次火烧圆明园,大清承受不起。

可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晚节不保,被贬下台。

李鸿章临危受命,做了直隶总督。

万幸的是,李鸿章也认为容闳的计划相当可行。

这次,曾国藩、李鸿章联名上书。

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折终于摆在了同治帝面前。

当时的观念,向来只允许外邦慕华,万国来朝,

何尝有华夏去蛮夷之邦学习的道理?

好在,两人都是心思缜密的政治家,方案展现了高超的妥协艺术。

为打消保守派的顾虑,规定幼童只能学船政、铁路等实用学科。

而且自我加码,规定幼童必须同时学四书五经和圣谕广训,防止忘本。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反对。

有人提出: 已经有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了,何必多此一举?

李鸿章的回答是: 百闻不如一见。

洋务运动搞半天,培养的人员洋文半吊子就算了,还不懂技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闭门造车,不如直接求取真经。

又有人质疑: 钱从哪儿来?

李鸿章微微一笑: 从关税里出。

当时,在英国人赫德的管理下,大清海关业绩蒸蒸日上,年入几百万两。

按每年选派 30 名幼童,共 120 人,留学期限 15 年来计算。

留洋经费总共 120 万两,分 20 年从关税里调拨就行。

总之,不用皇上的钱,我们自己想好办法了。

见考虑得如此周全,皇上批复了四个字:

依议,钦此。

也就是说,除了真正吃过洋人苦头,也真正尝过甜头的李鸿章、容闳几人,清廷没人看好这件事。

第一次官派留学之路,在一片质疑声中拉开帷幕。

3

接着,就是紧锣密鼓地选拔工作。

招生条件可谓相当优渥: 免费留学,还包分配。

自然,招生门槛就定得很高。

首先,年龄要小,12 至 15 岁之间,小孩子好管束。

其次,身家清白,得过政审。

第三,长相体面,不能丢了大清脸面。

最后,名字要好,莫非觉得名不正,则言不顺吗?

定了要求,容闳就在上海招生。

毕竟上海已经开埠,洋人又多,大家应该趋之若鹜。

可没想到,根本没人报名。

容闳也纳闷了: 免费去美国留学,这种天大的好事为啥无人问津?

站在上帝视角看,这事办早了

那时的中国人,只有一个信条:

读好四书五经,考取功名利禄。

对于体面家庭,留学就是歪门邪道。

比如,耶鲁大学毕业的容闳自己就是广东的穷苦人家出身。

所以,根本不会有世家大户来报名。

那穷人为什么也不来呢?

一是因为无知,二是因为礼教。

鸦片战争打了两年,

道光帝问大臣: 英吉利在哪儿?

竟然答曰: 大概在俄罗斯旁边。

这就是当时的最高认知水平。

皇帝尚且如此,百姓又是什么情况?

基本上,只有身处交通发达的港口,或者家里人本身有留洋先例的地方,才有寥寥几人报名。

留美幼童李恩富就是如此。

他有个堂兄在上海经商,经常和洋人打交道。

他听说在招生,便回广东劝他婶婶说:

现在朝廷有免费留洋的名额,恩富应该去报名。

当时,村子里没人愿意去,都在传美国是野蛮人居住的地方。

李恩富的父亲已经死了,他家还要负担三个孩子,家里揭不开锅了。

所以,他母亲才没有阻拦……

另一位留美幼童的记忆里,当时村子里流言四起。

乡亲们都在说: 西方野蛮人会把孩子活活剥皮,再把狗皮接种到他身上,当怪物展览赚钱。

结果,唯一报名的那人吓得连夜撤销。

这就是当时民众的普遍认知。

甚至在广州通志中将美国标注为非洲,

两广总督蒋攸铦说美国还处于原始部落,通过抓阄选举头人……

所以,有几个父母愿意送儿子去这么一个国度?

此外,如果同意了,还得签免责协议。

约定生死各安天命,并且签字画押。

孩子如果出事,概不负责。

所以,容闳在上海根本招不到人。

他只能回老家试试。

广东香山毗邻港澳,思想比内陆地区开放,

饶是如此,也是大费周章才凑足了第一批 30 人。

这批幼童全是平民子弟,没有一个是官宦之家。

对此,申报批评道:

国家花这么多钱,一个士族也没有,都是些平庸之辈,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谈西学?

实际上,这个评价有失偏颇。

首先,招生选拔要求很高。

作为国家第一批留学生,这些幼童就是大清的脸面。

容闳选拔时,每一个都要亲自把关。

清政府规定: 幼童必须读过四书五经,有一定的国学基础。

这个硬性要求已经刷掉一大批人。

能选上的幼童都自幼受过私塾教育。

这还没完,第二步是集中学习。

幼童们被安排到上海统一上课,为期一年。

每天从早上到晚上 9 点,课程满满当当。

内容包括英文、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等。

第三步,选拔考试。

40 名学生参加考核,最后只能留下 30 人,淘汰率 25%。

只有考试合格,才算真正通过选拔。

选上的 30 名幼童,被授予童生头衔。

在老家,金榜题名,布告乡里。

并着正装,乘轿子,前往拜见上海道台和美国驻上海领事。

整个过程,和科举中榜如出一辙。

所以,这些幼童虽然出身平凡,却都是精挑细选的优秀人才。

万事俱备后,幼童们终于出发。

1872 年 8 月 11 日,天蒙蒙亮。

轮船载着 30 名留美幼童驶出上海吴淞口。

他们平均年龄只有 12 岁。

要在太平洋上漂流了整整 1 个月。

当轮船在旧金山靠岸时,幼童们换上了崭新的衣服。

蓝绉夹衫,酱色绉长褂,缎靴

这套大清风格的校服,尽显天朝威仪。

就这样,一群夹衫长褂、留着辫子的小孩,一头闯进了西装革履的美利坚。

彼时的他们还不知,自己日后的人生将是如何一番巨变。

而他们又会给美利坚留下一串问号,还是一个叹号?

4

1872 年 9 月 15 日,《纽约时报》报道:

昨天到达的 30 位中国学生……都是优秀的淑女和绅士。

幼童们背后那根乌黑油亮的大辫子,让美国人产生了误会。

他们以为,这是大清帝国的千金小姐……

从这里,幼童们还得坐上蒸汽火车,横穿北美大陆。

火车冒着滚滚浓烟,在广袤无垠的西部,一路高歌猛进。

当他们到达 Springf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

桂ICP备202505387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