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美文城!手机版

美文城 > 言情小说 > 无固定花期的花

无固定花期的花

财神爷的小刘同学 著

言情小说连载

金牌作家“财神爷的小刘同学”的优质好《无固定花期的花》火爆上线小说主人公李晚霍承人物性格特点鲜剧情走向顺应人作品介绍:傍晚六点的老城厢开始泛青石板缝里的苔藓吸足了水把“晚灯书坊”那块褪了漆的木牌映得发暗——牌上“晚灯”二字是李晚父亲手书笔锋里还留着十年前的温被风蚀得边缘发倒比旁边打印体的“书坊”更像回李晚蹲在书店后巷的石阶正把最后一摞打包好的旧书往三轮车里帆布手套沾了层蹭在米白色棉麻裤洇出两块浅灰的印她没在只仰头看了眼天色:云层压得像浸了水的棉悬在对面斑驳的...

主角:李晚,霍承宇   更新:2025-09-09 23:08:35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傍晚六点的老城厢开始泛潮。

青石板缝里的苔藓吸足了水汽,把“晚灯书坊”那块褪了漆的木牌映得发暗——牌上“晚灯”二字是李晚父亲手书的,笔锋里还留着十年前的温吞,被风蚀得边缘发毛,倒比旁边打印体的“书坊”更像回事。

李晚蹲在书店后巷的石阶上,正把最后一摞打包好的旧书往三轮车里塞。

帆布手套沾了层灰,蹭在米白色棉麻裤上,洇出两块浅灰的印子。

她没在意,只仰头看了眼天色:云层压得低,像浸了水的棉絮,悬在对面斑驳的砖楼顶上,眼看就要塌下来。

“晚丫头,又整理旧书呐?”

隔壁杂货铺的张奶奶拎着酱油瓶路过,隔着铁栅栏探了探身子,“你妈今早还来问,说你上周又没去见那个姓周的?”

李晚把最后一根绳子勒紧,首起身时后腰发僵——蹲了快一小时,整理从库房翻出来的旧书,膝盖早麻了。

她扯下手套往围裙兜里一塞,笑着应:“张奶奶,我妈又跟您念叨?

那事儿黄了,人家嫌我开书店不稳定。”

“不稳定才好呢!”

张奶奶把酱油瓶换了只手,嗓门亮起来,“总比那天天穿西装打领带的强——上回我瞅见那姓周的,在巷口跟卖水果的争五毛钱,小家子气!”

李晚弯着腰拍裤子上的灰,没接话。

指尖蹭过裤缝时,摸到手机在口袋里震动,屏幕亮着“妈”的名字,震得掌心发麻。

她顿了两秒,划开接听键时,故意让声音透着点喘:“妈?

刚搬书呢,没听见……搬什么书?

我问你,周老师那边我问了,人家说压根没见着你!”

听筒里的声音裹着气,“你跟我说书店忙,忙到连喝杯咖啡的时间都没有?”

三轮车斗里的旧书堆得高,最顶上那本《唐诗宋词选》的书脊松了,李晚伸手把它往里推了推,声音放软:“真忙,下周六是书店十周年庆,我得把库房里的老书归归类,搞个‘旧书换咖啡’的活动。”

“十周年庆?”

母亲的气顿了顿,跟着更急了,“我怎么不知道?

合着你为了躲相亲,连日子都编上了?

李晚我跟你说,这是第十二个了!

你爸要是还在……爸要是在,肯定让我先把书摆整齐。”

李晚打断她,指尖抠着三轮车的铁皮扶手,凉得刺骨。

她听见母亲在那头叹气,叹得又轻又长,像老座钟的摆锤,敲在她心上。

“我不是逼你,”母亲的声音软下来,“是你今年都三十二了。

上周你王阿姨家姑娘,比你小五岁,孩子都上幼儿园了……妈,”李晚望着巷口被风卷着跑的塑料袋,“您当年嫁给我爸,是因为他到年纪了,还是因为……胡说什么!”

母亲的声音又提起来,却没刚才硬,“那能一样吗?

你爸当年……当年他给您写了三年情书,”李晚接话时,喉结动了动,“您总说,是看他把‘喜欢’写得比账本还认真,才点头的。”

听筒那头静了。

风穿过巷弄,吹得三轮车斗里的旧书页“哗啦”响,像谁在翻书。

过了会儿,母亲才低声说:“那你也得遇着肯给你写情书的人啊。”

“会遇着的。”

李晚的声音很轻,“要是遇不着,我守着书店也挺好。

您别催了,周年庆忙完,我……我自己留意。”

挂了电话,她靠着三轮车站了会儿。

后巷的墙根堆着几个破纸箱,是今早收废品的漏下的,里面塞着半袋陈米,引了几只麻雀蹦蹦跳跳。

李晚盯着麻雀啄米的样子,忽然想起刚才母亲没说完的话——父亲当年给母亲写情书,写在供销社的废账本背面,字里总带着油墨味,母亲却宝贝得用红绸子包着,藏在樟木箱最底下。

她没见过那些信。

父亲走得早,她上初中那年冬天,脑溢血没抢救过来。

母亲把樟木箱锁了三年,后来搬新家,箱子不知塞到了哪个角落,再没提过。

“该进去了。”

李晚拍了拍脸,把那些发潮的念头摁下去。

她把三轮车推到书店后门的棚子下锁好,转身往店里走时,听见前堂的风铃响了——是那种挂在屋檐下的铜铃,风一吹就“叮铃叮铃”,是去年张奶奶送的,说“书店得有点动静才热闹”。

“晚姐,刚有个学生来问《城南旧事》,库房里还有吗?”

店员小林正蹲在书架前摆书,见她进来,仰起脸笑。

小林是去年毕业的大学生,留着齐耳短发,眼睛亮得像浸了水的黑葡萄,“我跟他说今晚整理完旧书找找,让他明儿来。”

“有的,在最里层那排,红封皮的。”

李晚摘了围裙搭在吧台椅上,“你先下班吧,剩下的我来就行。”

小林应着“好嘞”,收拾好包走到门口,又回头:“晚姐,刚才你妈打电话时,我好像听见说相亲……那个周老师我见过,上次来买书,盯着言情小说架看了半天,还问‘现在小姑娘是不是都喜欢这个’,特古板。”

李晚正往吧台后的咖啡机里填豆子,闻言笑了:“知道了,替我谢谢你的‘情报’。”

小林走后,书店里彻底静下来。

只有咖啡机运转的“嗡”声,混着窗外渐起的风声。

李晚端着刚煮好的冷萃咖啡走到后堂——所谓后堂,其实是个不足十平米的小间,摆着张旧书桌和两个铁皮柜,墙角堆着还没来得及整理的旧书,是下午从库房拉回来的。

库房在老巷尽头的地下室,漏雨,潮得厉害。

这些书是父亲留下的,有大半是他年轻时从废品站淘的,页边发褐,纸页脆得一碰就掉渣。

李晚总说要整理,却拖了大半年,首到上周母亲又提相亲,她才借着“周年庆”的由头,硬着头皮去翻。

她把冷萃放在书桌角,蹲下来翻最底下的纸箱。

箱子上印着“供销社图书专柜”的字样,是父亲当年工作的地方,边角被老鼠啃了个洞,露出里面深蓝色的布面书脊——是套《鲁迅全集》,布面都磨白了,却没缺页。

李晚把全集抱出来,指尖蹭过箱底时,摸到个硬纸包。

不是书,方方正正的,用牛皮纸裹着,还捆着细麻绳。

她愣了愣,解麻绳时,绳结太紧,拽得指节发红。

牛皮纸一拆开,里面掉出叠泛黄的信,用红绸带系着。

绸带褪成了浅粉,边缘起了毛球,却还带着点樟木的香味——是母亲藏在樟木箱里的那些。

李晚捏着信角的手抖了抖。

她从没见过这些信,甚至没敢问过母亲。

此刻信就摊在旧书堆上,最顶上那封的信封边角磨圆了,收信人写着“秀兰亲启”,是母亲的名字,寄信人地址是“县供销社”,落款是“老李”。

她没立刻拆,指尖先触了触信封。

纸糙得很,是最便宜的牛皮纸,却被摩挲得发亮。

风从后堂的小窗钻进来,吹得信纸在信封里“沙沙”响,像谁在里头叹气。

拆第一封信时,李晚的心跳得快。

信纸是从账本上撕下来的,背面还印着“尿素 50斤”的字样,正面的字却写得工整,一笔一划的:“秀兰,今日供销社进了批新茶,碧螺春,闻着比去年的香。

想给你留二两,又怕你嫌我唐突。

等下次你爹来买化肥,我托他带给你?”

没有“爱”,没有“想你”,只说茶,说化肥,却让李晚的眼眶发潮。

她想起母亲总说,父亲是个闷葫芦,跟她处对象时,话少得像挤牙膏,却会在她来供销社买盐时,偷偷往她布兜里塞块水果糖。

第二封信写在烟盒背面,字挤得紧:“秀兰,听说你娘想让你嫁邻村的瓦匠。

那瓦匠我见过,上回盖仓库,他把水泥拌稀了,不靠谱。

你别急,等我攒够了自行车票,就去你家提亲。”

第三封是用铅笔写的,笔迹浅得快要看不清:“秀兰,今日算错了账,被主任骂了。

蹲在墙角抽烟时,想起你总说我‘干活毛躁’。

要是你在,肯定会盯着我记账……”李晚一页页翻,翻到第七封时,停住了。

这封没写在账本或烟盒上,是张正经的信纸,却皱巴巴的,像被水浸过又晒干。

开头第一句就是:“秀兰,我知道你嫌我穷,嫌我嘴笨。

可我保证,以后挣了钱都给你,账让你管,我只负责给你买糖、买书——你不是总说想看《红楼梦》吗?

我托人去县城找了……”她忽然想起母亲的樟木箱。

去年整理旧物时她见过一次,箱子最底下压着本缺了封面的《红楼梦》,书页里夹着块早就化了形的水果糖纸。

原来有些“喜欢”,真的不用挂在嘴边。

李晚把信重新裹好,放回牛皮纸包时,指尖碰到纸包底层,还有个硬东西——是枚黄铜顶针,边缘磨得光溜溜的,上面嵌着密密麻麻的小坑。

是母亲的顶针。

当年母亲总戴着它纳鞋底,说“老李的鞋磨得快,得纳厚实点”。

风突然大起来,“哐当”一声撞在后堂的小窗上。

李晚抬头时,看见窗外的天彻底黑了,雨点子“噼里啪啦”砸在玻璃上,溅起一片模糊的水痕。

她起身关窗,手指刚碰到窗框,就听见前堂的铜铃“叮铃”响了——这个点,不该有客人了。

李晚捏着窗框的手顿了顿。

雨势越来越猛,风卷着雨丝往店里灌,前堂的书架旁,不知何时站了个人。

她没看清那人的脸,只看见他穿着件深灰色的风衣,肩上落着层雨沫,正抬头看那块“晚灯书坊”的木牌。

雨从他敞开的风衣领子里钻进去,他却像没察觉,目光落在“晚灯”二字上,停了很久。

后堂的冷萃咖啡还冒着轻烟,李晚望着那人的背影,忽然想起母亲刚在电话里说的话——“那你也得遇着肯给你写情书的人啊”。

她不知道,这人是谁。

更不知道,他口袋里揣着份刚拟好的产权纠纷材料,而材料上的地址,就在这条老巷的最深处。

雨还在下,铜铃又响了一声,像是在催她出去。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

桂ICP备202505387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