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慕天云的《食宋-饮子江湖》小说内容丰在这里提供精彩章节节选:1许慕杨重回汴京那连升楼还没升为正京畿路刚历经了一场大赤地千城里但凡有一处还能打上水来的井都被人围了起向百姓们攫取着暴因此旱时一百姓们都爱上了喝饮一次便能喝掉几像是总也解不了渴似与此同不止饮子各大酒楼、从食也都开始卖起了饮饮子不必去正店进比酒成本位置好的每日能卖空上千干的人多各种新式的饮子也开始层出不比如有
主角:许慕杨,铛头 更新:2025-07-07 09:23:42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许慕杨重回汴京那年,连升楼还没升为正店。
京畿路刚历经了一场大旱,赤地千里,城里但凡有一处还能打上水来的井眼,都被人围了起来,向百姓们攫取着暴利。因此旱时一过,百姓们都爱上了喝饮子,一次便能喝掉几碗,像是总也解不了渴似的。
与此同时,不止饮子铺,各大酒楼、从食店,也都开始卖起了饮子。饮子不必去正店进货,比酒成本低,位置好的店,每日能卖空上千碗。干的人多了,各种新式的饮子也开始层出不穷。
比如有人将甘草、丁香、桂枝等五味草药制成冰浆,色如玉壶凝,文人们雅集常常带上;
比如有人将白豆蔻洗净煮水,闷熟饮用,能防寒解郁;
还有人家中富裕,将地窖里的藏冰碾碎,放入熟水,更是驱暑退热的良方。
而连升楼的招牌饮子,其实大多都是许慕杨研制出来的。
他刚来楼里时,在前厅跑过几天堂,传过几天菜。后来火房缺人,他便进去做起了杂役。
他的带教师父是火房的砧头,人很和善,总能给他分到轻省的活。可火房里也有阶级,砧头说白了就是洗菜切菜的,自然一切都要受掌勺的铛头指挥。
因此没过两天,许慕杨就被铛头分了重活,每日便睡在灶边,砍柴添火。
真正把他解放出来的,是一次掌柜视察。
樊楼近来又出了新饮子,就连咱们南城的老主顾,都要赶去北城吃他们一碗。你们也要尽快研制,限期三天。若三天后还是如此,下月例钱便停了。
掌柜一走,铛头便把锅砸在了墙上,骂骂咧咧了一下午。
晚上客少,铛头闲坐时,忽然闻见一股香气,香中还带着清甜。多年的职业敏感告诉他,这味道不同寻常,忙起身问起众人。却见许慕杨默默举起手来。
你在喝什么?
花瓣泡的凉茶。
哪来的?
自己做的。
用的什么花?
茉莉。
如何做的?
许慕杨毫无心机地和盘托出,当天便被免了杂役,开始专做饮子。
以后你便是连升楼的饮子将军,专门负责研制新饮子。
许慕杨自然开心,虽然他也知道什么饮子将军,不过是个虚衔,但总比每日被灶烟熏得喘不过气要好。
就在他升官的第二天,冰甜茉莉饮便开卖了。
何谓冰甜茉莉饮?
倒也不难做,用料都是寻常人家极易寻得的。
只需清晨采半开的茉莉,连着花蒂放进涂了一层蜂蜜的坛子里,盖布闷上半天,把花与蜜的香气闷匀。
花不能多,二三十朵即可,多了嫌冲。
蜜不能厚,挂壁不落最好,厚了发腻。
闷好了,再加滚水冲开,放入窖中冷藏半天。临开张时取出,那一坛子水便说不出的清冽冰爽,杂着花香蜜香,能把人沁醉了去。①
仅此一道蜜饮,便把大半客人又拉回了连升楼。
就在他等候表扬时,樊楼又出了新花样。
2
樊楼不愧是百年老店,京中七十二正店之首。它新发售的饮子竟用上了沉香木片,制作流程更是奇哉怪也: 据饮子行的人盛传,要做出这种饮子,必须先上房揭瓦——去房顶上取下一块瓦片,洗净在炉子上烤红。
至于烤红的瓦片作何使用,沉香木的香气又是如何融入了熟水中,那便是机密了。
限时两天,必须研制出一种超过他们沉香熟水的饮子来
掌柜的再次下了任务,许慕杨理所当然地又被铛头支去研究。
晚上火房空了,许慕杨便坐在地上思考: 时下百姓刚遭过大旱,心有余悸,因此过去那些漉梨浆、荔枝汤、木瓜汁,暂都没什么销路。反倒一些有三分药性的饮子,最受欢迎。自己这茉莉饮,自然命短。
有没有一种原料,既能解渴,又有让人身心获益的效果呢?
思之再三,记忆被勾了起来。回忆里父亲尚在时,也好做饮子。母亲爱喝香料饮,父亲爱喝草药饮,弟弟爱喝冰饮,他却独对花果饮钟情。
那时父亲一做便是四份,其味道绝不次于如今樊楼的风味。可惜,时迁世易……
收拾心情,他灵光一闪: 不如就复刻父亲最爱喝的那道饮子
于是,次日,连升楼便又挂起了新灯箱,将老顾客尽数吸引了回来。②
这紫苏饮是何人的点子?喝来宽胸导滞,在下多年的肺疾都舒服一些了
妙绝妙绝这是我这段日子以来喝过最美味的饮子
掌柜,再来三大碗
掌柜的笑得合不上嘴,一排生得七上下的大金牙不断地发出耀目的光辉。他平日里总有百倍于人的精力,店里大事小事全想插手一遍,时间久了,老主顾催菜唤酒,也都喊他来,他也每每不拒。
就连驱赶乞丐这种脏活,他也亲自出马。
走走走,给你钱了,还想怎地?
这做饮子的……是谁……
关你甚事,快走快走
是不……是不是姓许……
不是不是,来人,将这老疯子拖出去
一声令下,便有几个强健的汉子,出来抬走他。这些汉子专有诨名,叫做巡楼,是酒楼专雇的打手,负责驱赶强卖杂货的厮波,和进店缠着客人不走的乞丐。
那乞丐刚走,店里又出了事,一个食客突然捂着肚子叫痛,紧跟着一头栽了下去。有宋一朝,酒楼中向无厕所,若遇便溺,需去楼边巷口的公溷解决。这食客事发的急,便漏了一地的恶露。
其余食客闻了,纷纷掩鼻会账走人,一时间竟将楼里清了场。
掌柜急得团团转,唤了几个伙计上前便架起人要往医铺赶。
开酒楼的,做的是入口的生意,最怕便是传出不洁的名声。特别在灾年,百姓身弱,一旦有疫病从这里起了,惹来官府,那么闭店关张都是轻的,重则罪至死刑,全店连坐,就连酒楼行会的行首,都要跟着蹲大狱。
那发病食客被架到门口,忽然醒了,嚷嚷着要喝饮子。
掌柜忙劝他: 官人,你现下身子都这样了,还是先去看病要紧。
不……我要喝饮子……
掌柜无奈,将他扶坐在正厅的一张木凳上,让人取了一碗紫苏饮过来。
不要这个……
官人,这是本店的招牌紫苏饮,喝了的主顾都夸一句好,您放心尝尝。
不要这个,要……要红果饮……
什么?
红果饮……
红果饮……本店……本店向来没有做过……掌柜犯难了。
此时他已经有些看出,这病人怕不只是发病这样简单,似乎有什么别的目的。
我从小便有怪疾,逢春必发,每遇发这急症,必须吃一碗红果饮,否则便是出了门,也要脱力昏死在门口。赵掌柜,您不会见死不救吧?
这话一出,掌柜彻底明白了。对方能叫出自己姓氏,那定是来故意发难的了。
但一时也想不出其他办法,立刻差人去火房传话,急做一碗红果饮来。
话传到了火房,铛头气得又把锅砸到了墙上。那墙也是可怜,频频被他拿来出气,磕得东一个坑西一个坑,有如黑面麻脸的天符大帝。
什么狗屁红果饮,红果酸死个人,做个狗屁饮子,不如直接喝醋
铛头虽然骂着,但也没办法,问道: 你们谁会做?
没人答话。
火房多是打下手的,掌勺只有他一人。若他都不会,那其余人便更别说了。
铛头又看了看许慕杨,他也摇头。
看了一圈下来,铛头只好自己上手。不一会儿,泡了熟水的红果饮便端了出去。
谁料,那食客只看了一眼,便一把将碗打碎在地,大声嚷嚷着: 这不是红果饮这不是红果饮
官人,您尝也没尝……
我要喝的红果饮,必须要有香甜之气,气味不对,我宁死不喝
话传到火房,铛头连锅带碗全砸在了墙上,说着便要出去打架,被众人拦了下来。
他说什么?许慕杨忽然向那传话的跑堂问道。
他说,他要喝那种有香甜之气的红果饮。
许慕杨略一思索,忽然恍然大悟,像是记起什么似的,扭头看向铛头: 师父,我知道怎么做他要喝的红果饮了。
你做过?
没做过。
那你怎么知道的?
许慕杨一时也答不上来,只记得自己过去喝果饮时,父亲曾提过一句果饮的做法,既然都是果子,那么方法自然都是通的。
他原先的带教师父立刻取来新的红果,帮他打起了下手——你说怎么做,我帮你。
于是在众人注视下,许慕杨和带教师父一起为红果剔起了核。不一会儿,核剔完了,锅底蓄水,先熬冰糖,糖化了,再缓缓放入红果。
之所以不要糖霜,而要冰糖,就是怕糖霜太腻,而冰糖则柔和得多,做出来的饮子不至过于浓酽。
熬出汁了,酸味甜味熔于一炉,便可出锅。
接着,取出做冰甜茉莉饮用的闷好的茉莉,铺在红果浆上,便有了花香。最后,果饮为了喝着鲜,还是以凉为佳,于是又唤人去窖里取冰,刨碎了加了进去,温度便刚刚好。
这回,碗一端出去,那食客整个人瞬间站了起来。抢过去抿了一口,神色由阴转晴,嘴角泛出一股古怪的笑意。
能让我见见这位饮子师傅吗?
3
许慕杨终归是没见那食客,而让带教的砧头去见了,谎称是他做的了事。
打发走了食客,老实砧头不敢贪天之功,忙向掌柜解释饮子不是自己做的,那铛头却不知何时从火房跑了出来,翘起拇指将功劳揽给了自己。掌柜哪有心情表彰,嘴上夸了一句,便作罢了。
回到火房,铛头就又把锅砸了。
但经这一闹,掌柜多生了个心眼,往后店里更加注意这些来路不明、眉目不善的人。如今饮子行竞争激烈,若真被这些人钻了空子,自己这摊好不容易撑持起来的家业便要没了。
火房里的规矩更多了,食蔬果饼,全都不许过夜,饮子的原料也必须当天采买,当天倾倒。许慕杨看着自己的心血每天都一盆接一盆地被倒进了后门外的暗渠,心疼不已。
这几日,更让人费心的还不止这些。
以往,他以为他们的对头只有城北的樊楼。结果发现城南也不是他们一家独大,大相国寺以南这一带,汴河边上卖饮子的酒楼越来越多,欣乐楼、遇仙楼、仁和楼、清风楼,都是几十年的老店。
他们卖饮子,品种花样多得眼花缭乱,为了出新品,不论什么花果草药,全都丢进熟水煮了来卖。
更有一样最新鲜,也最受欢迎,那便是带冰的。
将黄豆炒熟了去壳,扮上蜜加水,糅成小团子,最后浸入冰水,吃时捞出,这叫做冷元子;在融化的酥油中加入蜂蜜和米酒,然后淋在盘中,淋出个小山的形状,放入冰窖中进行冷冻凝固,这叫做酥山;牛乳上加冰雪,叫做乳糖真雪;绿豆汤加冰块,叫做雪泡豆儿水……
总之,对冰的需求量突然激增。
可连升楼的地窖本就不大,存冰不多,用了几天便见底了。可要去外面买,成本便要翻倍地增加,掌柜自然也不乐意。
于是思来想去,还得靠自己制冰。
此时的汴京,会这类奇技淫巧的人不多,大多为富贵人家服务。寻常百姓,只能用最朴素的办法——浮瓜沉李。③ 他打听来打听去,只听到有一个冷家,家里的师傅掌握一种极廉价的制冰法。于是他向铛头请了假,便去了。
这冷家距离连升楼竟然不远,地处右厢安业坊,潘楼街南三百步,西邻汴河支流金水河,北望大相国寺钟楼。据路人多嘴,这宅子逾制得厉害,每日辰时能听见禅院钟声,未时能观赏金明池游船,酉时汴河灯火初上更是尽收眼底。特别是那三层的藏书阁上,还能远眺到皇城的宣德门。
到了冷府门口,许慕杨忽然一股熟悉感扑面而来。
他叩门三响,里面立刻有个童子打扮的门子探出头来。
打搅了,沈师傅可是住在这里头?
哪个沈师傅?
就是沈……
正要说完,忽听里面有个女孩声音问道: 外面是谁啊?也不问问清楚,便乱开门,想挨打了?
童子缩了回去,小声道着歉。
你回去吧,我亲自看看。
女孩半个身子刚刚出来,门口却已没了人影。她大感好奇,出来寻了一会儿,一时恼了,气鼓鼓地回去,一脚踢上了门。
许慕杨躲在转角的巷子里,一脸无奈。
他早应该想到的,整座汴京,姓冷的大户,除了她家,还能有谁?
4
许慕杨认得冷家这女孩,他们是青梅竹马,小时候玩耍时还共穿过一条裤子,长大后被家长们说起,常引来一阵哄堂大笑,然后便是催他们尽早成婚。
许慕杨和她玩时,只唤她的名字小婵,是以早忘了她的姓氏。
小婵姓冷,冷小婵是也,闺中有字,唤作幼卿。她从小力大无穷,越长大,便越显露出混世魔王的本色来,方圆五里内的野猫野狗、野鸡野兔,全都遭过她的毒手。
冷小婵是家中独女,父亲冷然,乃是汴京三百六十行的行首。
许慕杨回去又打听了一圈,这汴京城里,有制冰技术的,且价低物美的,除此一家,别无分号,看来非要再去一趟冷家不可了。
这日不忙,他便又告了假,只身来到冷府附近,找了个茶摊,坐下来蹲守。直等到日头将坠,这才看到冷小婵风风火火地出了门。
他便又去叩门,这次说明了来意,单找冷家的制冰师傅。
童子去通禀了一声,便引他进去了。穿过影壁,又绕着偏厢走了一阵,进了后院一处竹楼。这竹楼外一片溪树环绕,能住在这里的,必然也是一方高人。
想到这,许慕杨整了整衣衫,正了正发髻,轻轻敲门。
谁啊?门没锁
竟是个少年的声音?
他犹豫了一下,便推门进去了。
屋子不大,里面全是些稀奇古怪的木制器械,能认得出的,有木鸢,有傀儡,还有些烛台状的物事,乱糟糟堆着。中间圈了个少年在里面,披着头发,奇怪地盯着他看。
你是谁?找我有事吗?
许慕杨不禁愣了: 我……我叫许慕杨,来找钱塘沈存中。
我就是啊。
许慕杨啊了一声,更不知该怎么说下去了: 你会……制冰吗?
那有何难。
少年笑道。
可是看你才堪堪十岁出头……
喂,我今年已经十二了况且你才多大,我看也比我大不了多少
你真是钱塘沈存中?
是啊,不过么,存中是我的字,我有单名,连起来叫沈括。
那么……你真懂得制冰?
你不信啊?我演示给你看
许慕杨呆呆地跟着他走出后门。这是一片小空地,除了光秃秃的土地外,一棵树、一株草也没长。
只见沈括取了些天然硝石研磨成粉,而后用一方不知用过多少次、已然失了本色的绢布滤去了杂质。接着喊许慕杨抱来大小陶瓮,大瓮注七分井水,内置小瓮盛净水。
再将方才滤了杂质剩下的粉末撒入大瓮水中,硝石迅速溶解吸热,发出刺拉拉的声响来,不一会儿便见小瓮开始凝出晶状。
这时,沈括取出小瓮倒扣,敲击瓮底,便得到了冰坨。
这是硝石、这是霜晶末、少候半刻,沈括边做边向许慕杨解释,待制冰成功,不禁露出得意的笑容,望着许慕杨骄傲道: 看,没骗你吧?是不是并不难?
许慕杨尚在回味中,沈括已将大瓮中残余的硝石倒了出来,算下来回收可达六成,损耗比其他制冰师确实要小得多
整个过程不过一刻钟,看得许慕杨整个人目瞪口呆,想不到这少年竟有如此手段,不禁钦佩起来。
沈小官人,我今天来,是有一事相央。
4
沈括毕竟年少,许他每日百文,便已雀跃不已了。说服了沈括,便有源源不断的冰砖可用。他在街上雇了个索唤,嘱咐每日清晨从冷府后门取冰,送到连升楼来,由账房会账,一单一结。
一切安排妥当后,便又要开发新饮子了。
这些天闲下来时,他几乎滴水不进,在伙房看着各种食材发呆,思索如何一鸣惊人。
他仔细回忆了这些日子在其他酒楼看到的饮子,什么冷元子、雪泡豆儿水、酥山,说到底,全是汴京百姓常见的东西,十年前或许便有,五十年前或许也有,追至唐朝,未必就没有。
若有一种饮子,能让所有人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才能够在市场上站稳。
可这种饮子哪里去找呢?
灵感最终是在一天下午时到来的。
那乞丐又来到店门口,哭着喊着要进火房,巡楼们去赶人,一不小心将乞丐的破碗摔到了地上。许慕杨看在眼里,心有不忍,便去伙房取了个碗,出门来给乞丐送去。
他刚蹲下,突然看见地上破碗里的鱼肉,想是放置久了,肉身挂满了透明的冻胶。那一刹那,他整个人如被黄檗禅师当头棒喝,当场开悟,大笑着跑回店去,直直冲进火房。
那乞丐原本垂头丧坐,许慕杨走近了,尚还没反应过来。待他跑开后,乞丐的呼吸开始急促,眼中开始泛起泪花。
许……许……
一句话断断续续说了半天,终究还是忍了回去。
第二天一早,各处庵舍的行者头陀还未出门为百姓们报晓打更,连升楼便已打出了新幌子,邀请全城百姓来免费尝鲜。消息不知从哪里传了出去,不多时便引来长龙似的队伍争相试饮。
第一个试饮的是个书生,身上穿得寒酸,一看便是远来赶考的。听说这里有不要钱的饮子,最先抢到了位置。
书生端起一杯,仰头便要喝,忽然愣了一下,转而双眼圆睁,激动地不住点头, 转过身来连连比手势夸奖。
好喝吗?书生身后是个大汉,卖体力的,忙了一晚,也正要痛饮一番。
大妙书生有些书到用时方恨少地夸道, 入口时有些酸,又有些甜。最重要的是, 这饮子像是鱼冻,又没有鱼冻的腥味。这里面似乎是放了一种酸果,似是黎檬子,可又没有黎檬子那样涩口。太妙了这饮子叫什么?
掌柜笑道: 官人好眼光,此乃琉璃冻饮
琉璃冻饮
围观的百姓纷纷惊讶道。
怎么做的?
多少钱一杯?
老夫活了这么大,头一回喝到这样的饮子
不到午时, 试饮便结束了,许慕杨特地准备的两天的量, 竟在一上午便送空了。
不少饮子行的喝了,还依依不舍, 缠着掌柜卖配方,掌柜一律都打哈哈, 搪塞了回去。
其实要说配方,他也不甚明了。他只知道钱花在了采买儋州的黎檬子④, 以及冷府的冰砖,完整的方子, 只有许慕杨。
这饮子其实还就地取材,用上了汴河的藻胶,结合了南方的黎檬子和北方的冰糖,特制出来的胶冻。
自此之后,连升楼彻底打响了名头,就连来京游历的各方游人, 也都慕名来尝这琉璃冻饮。
可就在许慕杨得意不已时,一个更大的麻烦出现了。
①冰甜茉莉饮的灵感来自《遵生笺·饮馔服食笺》里的茉莉汤。
②《清明上河图》中的十千脚店、孙羊正店便有灯箱广告。
③浮瓜沉李这种方法最早见于《与朝歌令吴质书》, 宋朝用提篮盛放瓜果,送下深井,提篮泡在井水之中, 达到降温的效果。
④黎檬子,也叫枸橼,现在叫柠檬。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